TOC
在上一讲中,我简单提到了TCP/IP协议,它是HTTP协议的下层协议,负责具体的数据传输工作。并且还特别说了,TCP/IP协议是一个“有层次的协议栈”。
TCP/IP网络分层模型
我们来仔细地看一下这个精巧的积木架构,注意它的层次顺序是“从下往上”数的,所以第一层就是最下面 的一层。
- 第一层叫“链接层”(link layer),负责在以太网、WiFi这样的底层网络上发送原始数据包,工作在网卡这个层次,使用MAC地址来标记网络上的设备,所以有时候也叫MAC层。
- 第二层叫“网际层”或者“网络互连层”(internet layer),IP协议就处在这一层。因为IP协议定义了“IP 地址”的概念,所以就可以在“链接层”的基础上,用IP地址取代MAC地址,把许许多多的局域网、广域网 连接成一个虚拟的巨大网络,在这个网络里找设备时只要把IP地址再“翻译”成MAC地址就可以了。
第三层叫“传输层”(transport layer),这个层次协议的职责是保证数据在IP地址标记的两点之间“可靠”地传输,是TCP协议工作的层次,另外还有它的一个“小伙伴”UDP。
TCP是一个有状态的协议,需要先与对方建立连接然后才能发送数据,而且保证数据不丢失不重复。而UDP 则比较简单,它无状态,不用事先建立连接就可以任意发送数据,但不保证数据一定会发到对方。两个协议 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数据的形式。TCP的数据是连续的“字节流”,有先后顺序,而UDP则是分散的小数 据包,是顺序发,乱序收。
关于TCP和UDP可以展开讨论的话题还有很多,比如最经典的“三次握手”和“四次挥手”,一时半会很难 说完,好在与HTTP的关系不是太大,以后遇到了再详细讲解。
协议栈的第四层叫“应用层”(application layer),由于下面的三层把基础打得非常好,所以在这一层 就“百花齐放”了,有各种面向具体应用的协议。例如Telnet、SSH、FTP、SMTP等等,当然还有我们的 HTTP。
MAC层的传输单位是帧(frame),IP层的传输单位是包(packet),TCP层的传输单位是段 (segment),HTTP的传输单位则是消息或报文(message)。但这些名词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分,可以 统称为数据包。
OSI七层网络模型分别是哪七层?各运行那些协议?
OSI,全称是“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”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)。
TCP/IP发明于1970年代,当时除了它还有很多其他的网络协议,整个网络世界比较混乱。
这个时候国际标准组织(ISO)注意到了这种现象,感觉“野路子”太多,就想要来个“大一统”。于是设计出了一个新的网络分层模型,想用这个新框架来统一既存的各种网络协议。
OSI模型分成了七层,部分层次与TCP/IP很像,从下到上分别是:
- 第一层:物理层,网络的物理形式,例如电缆、光纤、网卡、集线器等等;
- 第二层:数据链路层,它基本相当于TCP/IP的链接层;
- 第三层:网络层,相当于TCP/IP里的网际层;
- 第四层:传输层,相当于TCP/IP里的传输层;
- 第五层:会话层,维护网络中的连接状态,即保持会话和同步;
- 第六层:表示层,把数据转换为合适、可理解的语法和语义;
- 第七层:应用层,面向具体的应用传输数据。
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,TCP/IP是一个纯软件的栈,没有网络应有的最根基的电 缆、网卡等物理设备的位置。而OSI则补足了这个缺失,在理论层面上描述网络更加完整。OSI的分层模型在四层以上分的太细,而TCP/IP实际应用时的会话管理、编码转换、压缩等和具体应用经常联系的很紧密,很难分开。例如,HTTP协议就同时包含了连接管理和数据格式定义。
到这里,你应该能够明白一开始那些“某某层”的概念了。
所谓的“四层负载均衡”就是指工作在传输层上,基于TCP/IP协议的特性,例如IP地址、端口号等实现对后 端服务器的负载均衡。
所谓的“七层负载均衡”就是指工作在应用层上,看到的是HTTP协议,解析HTTP报文里的URI、主机名、 资源类型等数据,再用适当的策略转发给后端服务器。
TCP/IP协议栈的工作方式
HTTP协议的传输过程就是这样通过协议栈逐层向下,每一层都添加本层的专有数据,层层打包,然后通过 下层发送出去。
接收数据是则是相反的操作,从下往上穿过协议栈,逐层拆包,每层去掉本层的专有头,上层就会拿到自己 的数据。
但下层的传输过程对于上层是完全“透明”的,上层也不需要关心下层的具体实现细节,所以就HTTP层次 来看,它不管下层是不是TCP/IP协议,看到的只是一个可靠的传输链路,只要把数据加上自己的头,对方就能原样收到。
全景图
层 | 协议 |
---|---|
应用层 | DHCP · DNS · FTP · Gopher · HTTP · IMAP4 · IRC · NNTP · XMPP · POP3 · SIP · SMTP ·SNMP · SSH · TELNET · RPC · RTCP · RTP · RTSP · SDP · SOAP · GTP · STUN · NTP · SSDP |
表示层 | HTTP/HTML · FTP · Telnet · ASN.1(具有表示层功能) |
会话层 | ADSP · ASP · H.245 · ISO-SP · iSNS · NetBIOS · PAP · RPC · RTCP · SMPP · SCP · SSH · ZIP · SDP(具有会话层功能) |
传输层 | TCP · UDP · TLS · DCCP · SCTP ·RSVP · PPTP |
网络层 | IP (IPv4 · IPv6) · ICMP · ICMPv6 · IGMP · IS-IS · IPsec · BGP · RIP · OSPF · ARP · RARP |
数据链路层 | Wi-Fi(IEEE 802.11) · WiMAX(IEEE 802.16) · ATM · DTM · 令牌环 · 以太网路 ·FDDI · 帧中继 · GPRS · EVDO · HSPA · HDLC · PPP · L2TP · ISDN · STP |
物理层 | 以太网路卡 · 调制解调器 · 电力线通信(PLC) · SONET/SDH(光同步数字传输网) ·G.709(光传输网络) · 光导纤维 · 同轴电缆 · 双绞线 |